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当我们谈起工体,我们都会谈些什么?(越早知道越好)北京工会会费,北京工会会费单位缴纳标准2023年度,宣传礼品清单,北京工会会费单位缴纳标准2023年最新,

当我们谈起工体,我们都会谈些什么?(越早知道越好)北京工会会费,北京工会会费单位缴纳标准2023年度,宣传礼品清单,北京工会会费单位缴纳标准2023年最新,

原标题《再见工体》

袁琳不去工体那一片好久了。

一年前,工人体育场搬迁,可让他唏嘘了一阵子。这位国安球迷,1997年底第一次被父亲带去工体看球儿,就迷上了。此后,他不时就去。

周末的晚上,工人体育场明显寂寥了很多,往日里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声不再回荡,熙熙攘攘的球迷们也不见踪影。不仅是习以为常的画面好久不见,从高处俯瞰,60多年前在东郊荒地中“安家”的工体,如今已化为高楼林立下的一地瓦砾。在2020年夏秋之交,工体开始拆建施工,从北京人的视野中暂时离开。

2022年末,更新肌骨但不改容颜的新工体又将重生,屹立于此。

作为北京的象征,北京球迷的圣地,在它暂时离别的日子里,是时候重温存放在这里的记忆涟漪了。

为何非拆不可

1959年,新中国成立十周年。为了向十年大庆献礼,北京开始兴建十大建筑,包括人民大会堂、北京火车站等,工人体育场也是其中之一。

在那个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的年代,很多事情在如今看来都像是奇迹——人民大会堂用了10个月竣工、北京站8个月,工体也只用了11个月。人们拉来50多万立方米的土,填平北京东郊的一片大苇坑,不分昼夜加紧施工,终于赶在十年大庆之前,建成了这座拥有24个看台、能容纳7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。1700万元建设资金,来自全国工人的工会会费,其中全国总工会出资1400万元、北京市总工会出资300万元,所以命名为工人体育场。此外,那个年代,工人老大哥的地位至高无上,以“工人”命名,也与时代主旋律合拍。

工体建成之初的航拍图

即便现在,11个月建成如此规模的体育场,也足以令人惊叹。然而,作为硬币的另一面,当时在施工速度上过于求快,也为60年后的“不得不”拆除,埋下了伏笔。

当年因为要抢时间,为了保证冬季施工,建筑材料里都掺有防冻剂。而防冻剂里含有氯盐,对钢筋混凝土具有腐蚀作用。因此,当时定下的使用年限是50年。为了承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,2006-2007年工体又大修加固过一次,将使用年限又延长至2019年底。

2018年,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工体房屋进行检测鉴定,数据结果反映:房屋结构安全性和建筑抗震能力整体严重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,改造迫在眉睫。

同时,中国成功申办了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。根据亚洲足球联合会的要求,承办亚洲杯赛事的场馆不能是综合性体育场,而必须为专业足球场。作为首都,北京当然不会缺席亚洲杯主办城市之列,但眼下北京尚无专业足球场。因此,将建筑使用时限到期、并且足球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人体育场改造为专业足球场,就成了最优乃至唯一选择。

由于工人体育场的地位特殊,有关部门制订改建方案时慎而又慎,充分听取了各界意见。本来,很多方面都希望,保留工体原有的外立面,在旧有基础上进行改造。但是,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施卫良在带领团队现场勘察之后,认为这种良好的愿望难以实现。

施卫良说:“我们到了现场发现,工体外立面墙体的材料都已经不行了!稍微用工具轻轻一敲,就是一个洞。整个墙面,已经无法很好地支撑墙体本身的自重,更别说看台的重量。”他们也曾经设想过往里面加钢筋加固,但墙体材料都酥软了,跟钢筋形不成紧握力,没有加固的效果。此外,还设想过外面用钢柱加支撑,但那样出来的外立面效果与原工体完全不一样,对立面效果破坏得更加严重。

北京工人体育场旧照

再加上2023年亚洲杯的赛期已定,改造完成之后还要测试验收,工期非常紧张。经过综合考虑,决定采取“保护性改造复建”方式——将旧有工人体育场全部拆除,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具备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足球场。新建的专业足球场,将继承、延续工人体育场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,依然采用旧有的椭圆形造型,并且保留特色元素,如旗杆、大门门柱、雕塑等。尽量利用原有构件、原有质感、原有样式,保留北京城市记忆。

改造后的工体效果图

日前,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组委会宣布,新建的工人体育场将承办开、闭幕式和揭幕战以及最终决赛。

从国家符号到北京的象征

虽然工人体育场是一座综合性体育场,举办过五届全运会,承接过1990年亚运会、1994年远南残疾人运动会、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、2004年足球亚洲杯等重大国际赛事,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等重大活动也在这里进行……但是,一提到工体,人们的第一反应,还与足球紧密相连。

足球,是工体的魂。

在21世纪来临之前,国家足球队一直将工体作为固定主场。1981年世界杯外围赛,中国队在这里3:0大胜科威特队;1985年的世预赛中,中国队在这里意外输给中国香港队,造成影响巨大的“5·19事件”;这里还举办了贯穿整个80年代的“长城杯”国际邀请赛……

老一辈球迷关于工体的记忆,很多都来自中国足球队。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姜杰祥更是在临去世时叮嘱家人,必须把他的骨灰埋在工体绿茵场左后卫的位置,“化成骨灰,也要看着后辈击败外国队!”

随着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,北京国安足球队成为这里新的主人。1994、1995年,他们在这里连克AC米兰、阿森纳、弗拉门戈等欧美劲旅,创造“工体不败神话”。1996年,北京国安正式将主场从先农坛搬到工体。工人体育场逐渐从国家符号,变成北京的象征。数不清有多少欢笑、泪水洒落在工体的赛场、看台……

工体承载了无数球迷的记忆。国安男球迷袁琳回忆,他第一次去工体看球儿,是在1997年底。“足协杯决赛,国安对申花!我记得特清楚,12月28号下午。”那时,他还在上初二,班里的同学尤其男生,人人都是国安球迷。北京国安打进足协杯决赛,父亲提前一周,排队买了两张票。袁琳别提多神气了,“整整一个礼拜,同学们的眼里全是羡慕!”

到了比赛日,他跟父亲提前一个小时走进工体。他们随着人群,从北门进入,迎面就看见标志性的巨型雕像,一男一女两个工人形象健美挺拔,雕塑风格质朴富有年代感,显得雄浑又具动感。那时的袁琳还想不到,在后来的岁月,这座雕像会成为北京人心中,关于工体、关于国安的一座图腾。很多动人故事,都在它的下面发生。

走上看台的一刹那,袁琳直接傻了。“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,密密麻麻的。6万人发出的声音,让耳朵里直嗡嗡。”虽然那时的球迷文化,还未流行球迷也和队员一样身罩绿色战袍,冬季的观众席上,更多还是一片暗色冬装。但人们晃着小旗子、吹着助威喇叭,脸上洋溢着欢乐,还有对胜利的笃定。

从那以后,袁琳就经常来到工体,观看国安队的主场比赛。尤其2002年以后,北京国安俱乐部推出全年会员套票,袁琳更是年年都买、场场必到。如今,他早已记不清在工体看过多少场球儿了。他也从一个初中生,成长为社会中坚。他所支持的国安队员,渐渐从叔叔、哥哥,发展成同龄人;而现在,他也到了要被年轻球员喊叔叔的年纪。身边看球儿的伙伴,也慢慢从父亲换作了同学、朋友,以及后来的女友,即现在的妻子。去年,他的女儿出生了。“有点儿遗憾,闺女没见过老工体。等过两年新工体建成了,必须抱着她来!”

更多年轻一代认识、喜爱上了国安。北京的球迷文化,也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,不断迭代升级。每逢主场比赛日,工体周边都像节日一般热闹。提前三四个小时,从东四十条桥到三里屯,满眼都是绿色海洋。即便平常日子,很多人也会身穿印有国安队徽的绿色服装,出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;街头巷尾,随处可以见到贴着国安车标的汽车;就连珠穆朗玛峰上,也曾留下铁杆球迷高举国安围巾的身影。究其原因,除了年轻人比老一代的表达方式更加外露,更重要的是——北京人对于国安的热爱,已经超越体育范畴,升华到信仰的高度。工人体育场,就是承载这份信仰的圣殿。

袁琳说:“在全中国范围,工体的开场仪式,是最震撼人心的!很多国安球员都说过,在工体主场作战,战斗力能发挥到200%!相反,对于客队来说,这样的声势却非常可怕。胆儿小的,真是连球儿都不敢碰……国安队员在场上拼抢、进攻和防守,北京球迷在看台上振臂、呐喊和高歌,都是为了北京的荣誉!一句话——一起战斗!”

对于“一起战斗”的概念,国安球迷张贺也深感认同。他说:“20多年前,国安的主教练金志扬就说过,‘宁可让人踢死,也不能叫人吓死’,这就是北京国安这么多年以来的一种风骨。同时,也是北京人的风骨。我们作为球迷,不是在看台上瞧热闹,而是要通过竭尽全力的呐喊和高歌,把力量传递给球队。北京球迷有句口号,叫‘跟丫死磕’,这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精神。我们管它,叫作北京精神!”

另外,和一般人相比,张贺对于工体还另有一种特殊感情。他曾经在这里工作过近三年。他所在的办公室,就设在体育场的看台内部(小科普:能够承载6万人的看台,除了观众席,本身也是一座巨型4层楼房。在它内部,不但有许多写字间,还有一家宾馆。北京国安俱乐部的办公场所也在其内)。

张贺说:“可能是缘分吧。我当时想换工作,在招聘网站上看到这家公司居然在工体里,就投了简历,也没抱太大希望。结果,第二天就接到了面试通知。”张贺自己都没想到,面试过程极其顺利,只聊了一个多小时,就基本敲定了工作岗位。从公司走出来,还没顾得上兴奋呢,居然就跟刚训练完的国安队长徐云龙,迎头走了个对脸儿!他说:“那种感觉太奇妙了!那可是我从小儿就向往的工体啊!从没想过在工作单位,还随时都可能跟国安队员偶遇,简直像做梦一样……”

……

盛满了青春记忆

很多国安球迷的学生时代,都有过在工体追星的经历。即便不看足球,不少北京孩子也曾经在工体驻足。

比如,有些学校的校运动会,就是在工体举行;全市的中考、高考的招生咨询会,也在这里举办。更别提亚运会、远南运动会、大运会、全运会和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,许多人都在工体参加过团体操表演。有部京味儿十足的电影《我的九月》,就是讲述一个小学生的故事,他当时想要参加在工体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武术表演。

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工体举行

工体流淌着很多北京孩子的青春记忆。2001年8月,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行。刚上高一的女生林静,被选进了开幕式集体舞的表演名单。几乎整个夏天,她都在工人体育场内的彩排活动中度过。她和同学们分散在草坪上,既要翩翩起舞,还得随时变换队形,组成各种不同图案。

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,林静还历历在目。每次排练时,她总忍不住,偷偷瞄向斜前方几排——那个叫张小元的男生。张小元是隔壁班的,还是校足球队的边锋。班级比赛,林静和其他女生一起给本班男生加油,目光却被对手阵中这个长得有点儿斯文、踢起球儿来却特别拼命的男生牢牢吸引。“没想到第一次练习时,突然发现他也参加开幕式表演!心里激动极了,脸上还得装得若无其事。”重新提起少女时代的这份情愫,林静不禁莞尔。

她说:“看见工体拆除的消息,我的第一反应,就是想起高一的那个学期。除了最后开幕式的正式演出,我们在工体也彩排了许多次。每次彩排都在晚上,从晚上9点多一直到夜里一两点,学校租的那种大公共,接送我们往返。夏夜的工体,站在草坪上,不时有小风儿吹来,觉得很舒服。”

当时的舞蹈动作,林静现在已经印象不深了,但对两个数字,记忆却依然清晰。“因为队形是不断变化的嘛,我曾经算过,我和他离得最远的时候,得将近30米。最近也就三四米。每次到了那三四米的时候,我总觉得心里在打鼓……”除了这些,现在林静脑海里还能响起总指挥通过大喇叭发出的指示:“活力!拿出活力来!来,再走一遍……”

一直到大运会开幕式结束,林静也没跟张小元说过一句话。直到很多年后,两个人共同的朋友,谈笑间泄露了机关。张小元一脸茫然:“啊?真的吗?!一点儿都没注意啊……”

“嗐!那会儿我的精力,全放在踢球儿上了。”张小元挠了挠脑袋说,“当时我们站的是什么地儿?那可是工体的草坪啊!对于一个喜欢足球、喜欢国安的男生,那意味着什么!”

不管意味着什么,对于张小元这样一个普通的足球爱好者,工体的草坪只能跳集体舞,想要在上面踢足球,却只能在梦里。不过,青葱时代的他,其实也没少在工体过踢球儿的瘾。只不过,不是在草坪上,而是在北门的大铁门内外。

老工体外景

张小元说:“那时候的工体北门,跟现在完全不一样。既没有夜店,也没什么汽车。大铁门内外,各有一大片空场,每天都有好多人在那儿踢球儿。”下午放了学,他们一大帮男生骑着自行车,半个多小时就从安贞杀到了工体。运气好的时候,铁门里边儿空着,就在北门雕像下面,两辆自行车摆成球门,手心手背一分拨儿,就热热闹闹地踢起来。如果里面已经有人了,那就只能在铁门外面的空场踢。必须留神,千万不能把足球踢到马路上。“工体北门有灯光,我们一般从下午四五点,一直要踢到七八点才回家。那个年纪,但凡踢起球儿来,永远不知道累!”

回忆起这些,张小元脸上露出微笑。“你问现在还踢球儿吗?工作太忙,早就不踢啦!国安比赛也只是在电视里看看。如今去工体,要么是吃饭,要么是陪客户去酒吧……”

……

预览全文请购买《北京纪事》2021年4月刊

文丨王辉

【北京纪事公号: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+关注】